非遗日历| 南溪哈号

2025-11-14 16:04

据传,秦汉时期,僰人主要聚居在以今宜宾为中心的僰道县一带。当地气候温湿,盛产慈竹。劳作之余,僰人常吹竹为乐,欢庆丰收。这种竹制乐器声音洪亮如号角,后来逐渐用于部落祭祀或战事联络,起到警示或传讯的作用。因当时僰人中哈姓者众多,后人便将这一乐器称为“哈号”。

南溪哈号的制作充分利用竹子的自然结构,将每节竹子一端削薄后逐节插接成型。削得越薄,接缝越小,声音也越饱满。最长的哈号可达4米以上,需用约20节竹子;最短的仅33厘米,形如未出土的竹笋。

哈号的音调以“呜嘟”“呜嘟嘟”及连续的“嘟嘟嘟嘟嘟”等为主,能够营造轻快、悠扬、激越、雄浑、高昂等不同听觉效果。在不同场合,通过音调的高低与节奏的变化,哈号可传达庆丰收、祭祖先、集会、出征乃至求爱等多种信息。其声音响亮悠扬,极具美感:独奏时清新明快,合奏时雄浑磅礴。因号声能穿云越岭,哈号也被称为“过山号”,非常适合营造热烈欢快的喜庆氛围。

作为民间乐器,南溪哈号具有很高的娱乐价值,常用于春节、婚庆、庆典等民俗活动中,成为一方土地上鲜活的文化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