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坪山歌发源于明末清初,据传由一位罗姓落第秀才结合生产劳动创作出众多词曲,于民间口头传诵演唱,逐渐形成固定调式。传承方式以师傅教唱、村民传唱为主,已历四代传承,已有高腔、过河腔(平腔)、筛筛腔、落魂腔、薅头(十八扯)、懒翻身、民间小调7种常用曲牌,并逐渐发展出20余种腔调,部分传承人还掌握濒临失传的“高蹦子”唱法。它深刻反映了百年来农村社会的变迁,具有特殊的时代内涵。
毛坪山歌演唱形式多样,可独唱、对唱、合唱或一人领唱众人帮腔。其歌词多源于生活,融入口语方言,与曲牌自然结合,涵盖天地、人事、山水、鸟兽等丰富内容。其艺术特征鲜明,曲牌各具情感色彩:平腔短小干脆,节奏欢快;高腔是最为普遍、流行的一种曲牌,通常由两个人领唱;筛筛腔气氛热烈,层次感强;落魂腔悲伤低回,婉转悠长;懒翻身动人心弦,曲调悠扬;十八扯调动气氛,诙谐有趣;十二杯酒为民间小调,多寄托思念之情。歌者以声传情,随心而唱,既传承《栽秧歌》《回娘家》等传统词曲,也不断编创新词反映现代农村新貌。
毛坪山歌不仅是川西南汉族民歌的活态遗存,也是民族交融与文化传承的珍贵样本,具有重要的民俗学、音乐学与社会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