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确立的节气之一,今年的秋分于9月23日如期而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八月中……解见春分”。所谓“分”,意指昼夜均分。
与春分相似,此日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昼夜时长相等。自该日起,白昼渐短,夜晚渐长。《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亦曰:“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恰值秋季九十日之半,有“平分秋色”之意,故得名“秋分”。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分是四川气候真正的转折点,持续的“秋老虎”暑热几乎完全消退,天气变得凉爽宜人,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早晚需要增添衣物。
以四川盆地为主,进入了一年中最绵长的秋雨期。雨水不像夏季暴雨那样猛烈,而是绵绵不绝、阴柔缠绵,常常一下就是好几天,空气湿度大,天空时常是灰蒙蒙的。
杜甫笔下“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描绘的正是此景。频繁的秋雨导致空气中水汽充沛,在清晨和夜晚,成都、重庆等地的平坝、河谷地区开始容易形成平流雾或辐射雾,为城市披上一层朦胧的面纱,“雾都”的景象开始频繁出现。
秋分三候
一候雷始收声。古人认为雷因阳气旺盛而发声,秋分之后,阴气渐长,阳气收敛,故雷声渐息。雷声止,既标志着暑气消退,也意味着秋寒之始。
二候蛰虫坯户。天气渐冷,蛰居的小虫开始潜入地穴,并以细土封堵洞口,阻隔寒气,以备冬藏。
三候水始涸。此时天高气燥,地表水汽蒸发迅速,江河湖泊之水渐减,沼泽及低洼水泽亦逐渐干涸,显露枯水之象。
秋分习俗
秋分的习俗,自古就受到人们的重视,也形成了许多富有意趣的民俗活动,大多与庆祝丰收、平衡阴阳、祈求平安有关,体现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对自然节律的敬畏与顺应。
祭月
在古代,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古人认为月属阴,故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后世因秋分当日不一定有圆月,才将祭月活动调整至中秋。
竖蛋
“秋分到,蛋儿俏”。人们会选择一颗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以此庆祝秋天的来临,寓意迎接丰收和好运。
吃秋菜
在岭南等地区,有“秋分吃秋菜”的习俗。“秋菜”指的是一种野苋菜,人们采回后与鱼片一起滚汤,称为“秋汤”,寓意家宅安宁,身体健康。四川虽然不像岭南地区有明确的“秋菜”种类,但四川人也有在秋季吃时令蔬菜的习惯,如红薯尖、各种菌菇等,讲究“顺时而食”。
饮桂酒
秋分时节,丹桂飘香,正所谓“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此时以当季桂花入酒,既合自然时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应时令而食”的生动体现。
这一习俗亦与古代祭月传统深深相融。月中桂树的传说源远流长,使桂花与明月早已结下不解之缘。因此,以清雅芳香的桂酒献祭月神、伴人赏月,不仅风雅至极,也格外应景。
泸州市纳溪区丰乐镇种植桂花及酿制桂花酒的历史悠久,可追溯数百年。据记载,当地家家掌握传统酿造技艺,日常饮用、待客皆可见其身影。创于清末的“怡养坊桂花伏酒”技艺尤为独特,仅选用人工清晨采摘的半开金桂、丹桂,经小缸发酵、混合高粱酒及多种配料,于土坛中密封发酵。其后3年间定期加入本地井水并搅动,使酒体绵柔醇厚。其成品酒体稳定,醇香突出,可灵活调饮,广受消费者喜爱。
送秋牛
过去,民间善言唱者会挨家挨户送“秋牛图”(印有全年节气和农夫耕田的红纸或黄纸),并说些吉祥话,祝福主家秋耕顺利、丰收在望,称为“说秋”。
粘雀子嘴
秋分这一天,农民会按习俗放假,家家户户吃汤圆,还会把不用包心的汤圆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希望糯米汤圆能粘住麻雀的嘴,以防它们破坏庄稼,祈求丰收。
秋分养生
秋分养生,重在平衡,核心是“润燥、保暖、敛神”,顺应天时,为健康过冬打好基础。记住“三宜三忌”即可:
三宜
宜润燥:多吃梨、银耳、百合等白色食物,防秋燥。
宜暖腹:注意腹部和脚部保暖,夜间盖被,防脾胃受寒。
宜慢动:选择散步、太极等温和运动,忌大汗淋漓。
三忌
忌生冷:不食冰饮、寒性瓜果,保护脾胃阳气。
忌辛辣:少吃姜、椒、烧烤等燥热食物,以免加重秋燥。
忌悲秋:主动调节情绪,多晒太阳,保持心态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