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纸偶起源于明末清初,由“湖广填四川”移民带入的傀儡戏“木脑壳”“跳加官”与本地的傩戏、花灯等民间艺术相互融合,逐渐本土化演变而成。因木偶沉重不便山区搬运,艺人改以纸竹为材,发展出轻巧灵活、更富表现力的纸偶形态。清以后在剑阁县白龙镇一带形成特色,融汇多种民间艺术,成为反映百姓生活、婚丧节庆与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
白龙纸偶由传统木偶戏演进而来,以纸、竹为材,造型灵动、唱腔淳朴,融合雕塑、彩绘、川剧与地方音乐于一体。其制作以川剧人物为蓝本,通过雕塑与彩绘结合,精心设计关节以便表演时动作灵活,按剧情需要更换服饰。演出时,艺人幕后操纵纸偶,以川北方言和民间俗语配唱,方式类同“双簧”;乐队以川剧锣鼓、胡琴、唢呐等伴奏,曲牌丰富,节奏鲜明,现代也融入电声设备增强音效。剧目既有川剧正本,也有贴近生活的即兴折戏,涵盖劳动、爱情、伦理等题材,深具教化与娱乐功能。
白龙纸偶不仅是剑门山区的文化化石,更集美术、戏曲、音乐于一身,具有极高的民俗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