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花锣鼓是起源于象山镇的一种独特民间音乐形式,它始于清朝,由当地民间鼓乐手自发组成“公堂”(乐队)在农闲时节、逢年过节或庙会时演奏,用于自娱自乐增添喜庆气氛,甚至家族间以演奏曲牌的方式化解矛盾。它主要依靠家传或同族组队的方式流传,流传地域相对狭窄,基本局限在象山镇。
象山花锣鼓的核心技艺体现在其独特的乐器编制、演奏技法和艺术风格上。其乐队编制由大锣、大鼓、大钹和4个马锣组成,多个马锣的运用是其最显著的特点,远超一般锣鼓班,这使得演奏时的音色和节奏变化非常丰富。象山花锣鼓有丰富的曲牌,常演奏的有《青蛙跳水》《倒播种》等,演奏时根据不同曲牌,侧重使用的乐器也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情感色彩。演奏中还讲究“加花”即兴,尤其注重各乐器间的默契配合。同时它是一种“原生态情景音乐”,采用“打”(乐器演奏)和“唱”(唱念)相结合的形式,运用方言土语,内容幽默诙谐、妙趣横生,经常与生产劳动场景相伴,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