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日历|杨村傩戏

2025-10-11 15:40

杨村傩戏根植于古老的巫傩文化(“巫”指以舞降神者,“傩”为驱疫仪式)。民间传说其兴起与唐明皇入蜀有关,其左仆射王庭仪葬于杨村青虚山时首演傩戏,遂在当地流传。更因传说中道教紫阳真人在青虚山紫阳洞修道布道,深厚的道教文化(哲理思想、教义内容)与地方民俗、祖先崇拜深度融合,最终形成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千百年来主要依靠家族戏班传承,其中杨村镇柏梓村杨氏傩戏班最为著名,其传承谱系从先祖杨魁至今已历八代,近两百年。1999年,杨村镇被正式命名为“傩戏之乡”。

杨村傩戏的核心魅力在于其“法事与戏剧交替进行,一堂法事一堂戏”的结构和丰富的表现手段,演出主要模式分为三部分。首先是法事科仪,就是在掌教师的主持下,按照一定的程序诵经、上香,举办“开坛”仪式。接着演出正戏,人们戴着柳木刻成的“脸壳子”饰演神灵,把擒妖降魔、收瘟摄毒的过程,以及事主的心愿都融入表演中,以戏曲的形式直观地展示出来。第三部分为耍戏,主要是娱乐众人,调节设坛期间的气氛。多以一些插科打诨、风趣诙谐的折子戏为主,也有惩恶扬善、劝善行孝等民风民俗故事。
杨村傩戏与中国传统的戏剧角色一样,大体分为“生、旦、净、末、丑”,以木雕面具和兽皮面具,桃木剑、师刀、赶神鞭、开山斧、牛角号等为道具,服装有通用的川剧戏装,也有专用服装,服饰上有神秘花纹。以锣、鼓、镲、唢呐等为器乐伴奏。唱腔以民间山歌小调、川剧音乐元素,以及巫门道特有的音乐元素组合在一起。杨村傩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民间传说,又有神话演绎。表演地方一是庙子里,二是农户堂屋或院坝。
杨村傩戏以神秘的面具、古朴的仪式,在铿锵锣鼓声中延续着剑门山区最古老的祈愿,守护着巴蜀文化的厚重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