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日历|相书(四川相书)

2025-10-11 15:33

在清咸丰、同治年间,相书由上海、江苏、浙江传入四川,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清人林嗣环在《秋声诗自序》中写道:“京中有善口技者,施八尺屏障……”描写的是一个口技艺人表演失火的场景,这就是相书的前身。口技到明末已相当成熟,表演者模仿飞禽走兽和市井叫卖声,用以表现社会生活。其艺术精湛,故事情节和相书已经很接近。据《成都通览》记载四川相书由盲艺人李相成传弟子邹明德、曾炳昆一代一代传下来。经过几代艺人的创造和拓展,改编和创作出了更多富有乐趣的节目,加之方言俗语的恰当运用,四川相书独具一格,成为散发着巴山蜀水乡土气息的特有产物。

四川相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幽默、讽刺,极富表现力和喜剧风格,有很大的创新空间和很高的审美价值。它常用谐音、吟诗、作对、打油诗等手法,制造出喜剧效果,以说人物和故事为主,口技服务于人物和故事,这是四川相书区别于其他地区口技的重要特点。有别于广播剧,相书是由一个演员在舞台上一次性完成的声音艺术,演员在布帐里模仿男女老少声音、动物声音,以及生活中的各种其他声音,一人一台戏,一个人完成多种角色,神秘布帐中的千变万化离不开演员扎实的口技功底。

四川相书的节目内容主要反映了底层老百姓的生活,如《开磨坊》中,艺人巧妙地使用木盆、木瓢、铜铃等简单道具表现出马嘶声、磨石声、戏曲声,多音齐发的复杂场景。又如《找鸡作对》这一节目中把母鸡飞扑和生活中母鸡下蛋的声音表现得惟妙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