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日历|遂宁福锦手工编织技艺

2025-10-11 15:32

遂宁福锦手工编织技艺源于三国时期蜀国的丝织工艺,经过历代织锦工艺的继承、发展、创新,并与遂宁历代传承的观音民俗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福锦手工编织技艺。唐宋时期,遂宁的种桑养蚕、缫丝织锦达到空前兴盛,所织的布、绫、绢等全部上贡于朝廷,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着千年以前著名的遂宁灯笼锦、樗蒲绫等珍贵锦样。

遂宁福锦手工编织以优质生丝为原料。工艺极为繁复,需经过图案设计、丝线处理、配色、挂经、织锦、过纬、下锦、编穗、洗锦、整理等十几道工序,且每一道都是手工完成,全凭艺人的实践经验加以掌握控制,其传承也主要靠言传身教、口耳相授,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经验的积累才能掌握其技术。

福锦编织丝线细如毛发、工艺复杂,按难易程度分为1200道、1000道、800道、600道、400道、300道。道即30.48平方厘米纬线的打结数量。一幅约65.8平方厘米的福锦,如果采用最简单的300道工艺,需要半年时间,如果按照1000道标准来做,则要耗时两年左右。由于整个织造过程无固定样式,全凭个人的领悟操作,因而没有两幅福锦是完全相同的。尤其高道数福锦,一人很难织出第二块,故而高道数福锦又被称为“软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