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日历|草编(草靶龙)

2025-10-11 15:31

草靶龙起源于唐宋时期,最早出现在唐代中宗时期民间干旱时的祈雨仪式上。据《荣县志》记载,当时百姓遭遇大旱,有人建议集会舞草靶龙求雨,此后人们便将其奉为神灵。清代初期,先民对草靶龙进行创新,配上打击乐器锣鼓,使其演变成一种文艺表演形式。

草靶龙以稻草为主要原材料,稻草要长且颜色金黄。编扎时,先以竹架和铁丝做骨架,再用稻草进行编、织、镶、绕、缠等。龙头是编扎重点,由眼、角、须、齿等部分组成,需给人鲜活、气势非凡的感觉。龙身编扎时,稻草的节要对齐或呈规则变化,一草一扎,环环相扣,最后将龙头、龙身、龙尾组装起来。一条13米长的草靶龙,通常重约40公斤,制作下来需要半个月左右。

草靶龙不仅是节庆活动的重要表演道具,更承载着当地百姓祈求平安、团圆、丰收的美好愿望。舞龙动作包括“飞龙腾空”“龙游浅水”“回龙戏尾”等,将龙灵性和威严的特性,演绎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