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日历|二十四节气:处暑

2025-10-09 11:02

处暑,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今年的处暑在8月24日如期而至。“处”意为终止、躲藏,“处暑”即表示炎热的暑天即将结束。

北宋《太平御览·时序部》描述了处暑物候:“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后五日,天地始肃;再后五日,禾乃登(成熟),宜修葺宫室、加固墙垣。”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则精炼地概括道:“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初候 鹰乃祭鸟·

处暑来临,天气转凉,秋高气爽,鹰隼等猛禽感知到季节变化,变得活跃起来,开始大量捕食鸟类,为过冬储备能量或育肥雏鸟。古人观察到鹰捕猎后并不立即吃掉,而是摆放在地上,如同陈列祭品,误以为是在“祭祀”,故有此说。

·二候 天地始肃·

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收敛,充满肃杀之气。“肃”指肃杀、肃清、收敛。处暑之后,凉意渐浓,寒气初生。植物感知到气温下降,开始停止生长,叶子逐渐变黄、凋落;动物也开始为过冬做准备。天地间弥漫着一种由夏入秋的萧瑟、收敛之气。自然界从繁茂生长转向成熟、收藏的转折点。

·三候 禾乃登·

“禾”指黍、稷、稻、粱等各类谷类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收成的意思。各种农作物成熟,进入收获季节。处暑时节,经过夏季充足的阳光和雨水的滋养,北方的小米、高粱,南方的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纷纷成熟,田野一片金黄,农民开始忙碌地收割庄稼,庆祝丰收。

 

秋收

“处暑”一词历史悠久,早在《国语》中就已出现,并明确指代气温的变化。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在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已有明确记载。汉代《孝经纬》解释道:“大暑后十五日,斗指坤(西南),为立秋……再后十五日,斗指申(西南),为处暑。意为暑热将退,伏藏而处。”其标志着暑气渐消、天气转凉,是农事活动的重要节点,也是人们调整生活、饮食、习俗以适应自然变化的时期。

 

 

节气习俗

 

·祭祖迎秋·

处暑前后,民间盛行庆贺中元节的习俗。此时恰逢农历七月半,正是初秋新粮丰收的时节。人们依照传统祭祀祖先,用新收获的稻米供奉,既是向先祖报告丰收的喜讯,也表达对大地滋养的感恩。

·吃鸭子·

“七月半鸭,八月半芋”,这句在农家田头和灶台间流传的老话,凝聚了祖先们对时节与美味的独到智慧。古人经过一代代观察发现,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和八月中旬的芋头,味道和营养都是最好的时候。

农历七月半,在立秋之后、处暑前后。经过整个闷热夏天丰富水草和鱼虫的滋养,鸭子长得膘肥体壮。这时暑热还没完全消散,但天气已开始转凉。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凉意,鸭子皮下积蓄了饱满的油脂,肉质也变得更加紧实细嫩。古人认为,此时的鸭肉不仅最是肥美鲜香,没有腥臊味,而且性味甘凉,能滋润被酷夏消耗的身体,既能“贴秋膘”,又能清除余热,是天然的滋补佳品。无论是用来煨汤、红烧还是熏烤,那饱含脂香、鲜嫩多汁的鸭肉,都成了初秋最让人惦记的时令美味。

 

 

九尺板鸭发源于成都彭州市九尺镇,承袭三百余年技艺,其魂在“板”——精选蜀地麻鸭,以秘制香料腌透,压于竹板定型,再以青杠木、柏枝慢火熏烘,融烟香入骨。成品通体酱红油亮,肉质紧实如板,皮脂透如琥珀。手撕则肌理纤毫毕现,蒸煮则烟熏脂香盈室,佐以椒盐碟蘸食,咸鲜中跃动果木幽香。

 

耗子洞腌卤传统制作技艺始于20世纪30年代,创始人最初经营店铺的巷子——因幽深、入口狭窄,被老顾客形象地称为“耗子洞”。

历经近百年传承,“耗子洞”出品的樟茶鸭、烧鸭、烧鹅、烟熏鸭等卤味,在成都广为人知,深受喜爱。其中,最具特色的当数樟茶鸭,选用优质鸭胚,经樟树叶与花茶熏制而成。成品鸭肉紧致有嚼劲,色泽呈现诱人的粉红色。品尝时,其口感带有几分腊鸭的风韵,同时独特的樟茶混合香气在唇齿间萦绕,令人食欲大增。

 

·煎药茶·

处暑时节,虽然暑热渐消,但“秋老虎”余威犹在,空气干燥。自唐代起,处暑时节便盛行煎饮凉茶的习俗。人们会到中药铺配制专门方剂,回家精心熬煮,意在“入秋食苦”,认为饮用微苦的凉茶,能有效清热降火、助消化、缓解秋燥引发的肺热,为健康入秋打下基础。

 

四川人有在此时饮用酸梅汤、绿豆汤、银耳羹等清凉饮品消暑润燥的传统习俗。虽然更知名的凉茶配制非遗技艺可能在广东,但四川各地也有基于本地草药、花果(如菊花、金银花、桂花、酸梅、梨等)制作的传统消暑饮品配方和技艺,代代相传,在处暑前后尤其受欢迎,体现了“药食同源”的养生智慧。

 

处暑养生

·三宜·

宜早睡早起:顺应秋日阳气收敛,早睡助养阴,早起利肺气。充足睡眠可提升免疫,安神敛气,避免情绪大起大落。

宜适当锻炼:天气转凉宜运动,选择散步、太极、八段锦等和缓项目。可促循环、解秋乏、强体质,助身体适应季节。切忌大汗伤阳。

宜多吃润燥食物:秋燥渐显,宜食滋阴润燥之品。如鸭肉(滋阴清热)、梨(润肺生津)、百合(清心安神)、银耳(养胃润肺)、莲藕、芋头等。

·三忌·

忌秋季吃姜:姜性辛发散,与秋日收敛之气相悖。多食易加重燥热,引发口干咽痛,尤其热性体质者应慎食。

忌添衣过早:虽早晚转凉,但白天气温仍高。过早添厚衣会削弱身体耐寒力。遵循“春捂秋冻”,适当让肌肤感受凉意,可增强抗寒能力,减少生病。

忌熬夜伤身:熬夜阻碍阳气收敛,耗损阴津。易致免疫力下降、内分泌失调,引发皮肤干燥、情绪不稳等问题。应保证充足睡眠,顺应自然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