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日历|口弦音乐

2025-10-09 10:56

口弦音乐历史悠久,东汉刘熙在《释名·释乐器》中写道:“簧……以竹铁作,于口横鼓之。”据传,羌族妇女在劳作歇息时边唱歌边搓麻绳,有次一名羌族妇女搓麻绳时用牙齿咬住麻绳的一端,一扯就发出了一种悦耳的声音,她觉得好奇就反复地扯,发现声音很优美动听。之后她就用麻绳扯羌歌,如吆羊歌、薅草歌等,很受羌人的喜爱,便取名“口弦子”,俗称“扯口弦子”。

口弦音乐的表现形态大多为独奏或合奏,少则1人,多则4至5人。口弦音乐所使用的乐器制作简单,弹奏方便,一般由金竹雕刻而成,形似酒瓶,长约11厘米,用一枚小竹筒装上就能随身携带。口弦的两头各凿一小孔,演奏时,左手无名指、小指挽住口弦,大拇指、食指捏住口弦的穿孔处,横侧贴腮,靠近微微张开的嘴唇间,以气鼓簧片。口弦的后孔穿着近30厘米长的麻线,演奏时,以右手食指和中指挽线牵动发出声音。根据牵动力度大小、口腔形状、气息大小和唇舌位置的改变构成音阶和旋律,音色全凭演奏者扯动麻线的力度、舌头触及簧片的位置、口形大小、口中气流的强弱而定。

口弦音乐音域狭窄,不足一个八度,系五声音阶。作为羌族的一种民间音乐,主要在劳作、婚丧嫁娶、节日庆典或青年男女恋爱时演奏,生动反映了羌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劳动场景、喜气场面及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