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当立秋的第一缕凉风掠过巴蜀大地,四川人便知道,酷暑之下,期盼已久的季节终于要来了。立秋,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标志着夏日的谢幕与秋季的启程。
“立”为起始,“秋”喻禾谷成熟,昭示着自然界由盛转收的时序更迭。这一节气不仅是气候的转折点,更是农耕文明的重要时间坐标,今年的立秋于8月7日如期而至。
立秋是“四立”之一(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自古即为“四时八节”的重要节点。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秋,揪也,物于此而揫敛也”,生动描绘了万物开始收敛内藏的自然景象。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
立秋三候
初候“凉风至”:
北风渐起,送来第一缕秋意
二候“白露降”:
昼夜温差催生晶莹露珠
三候“寒蝉鸣”:
蝉鸣声中暑气渐消
立秋虽为秋季起点,但实际气候仍属盛夏余威。因处“三暑”(小暑、大暑、处暑)之间,并与“三伏”重叠,形成独特的“秋老虎”现象。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入秋时间差异显著:
北方地区:早晚温差明显增大
南方地区:仍持续高温闷热
江淮流域:真正入秋需待9月下旬
立秋习俗知多少
自周代起,天子率百官举行西郊迎秋仪式,民间亦有祭拜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传统,以此感谢天地神灵与祖先在过去半年里的庇佑,特别是土地神、谷神等,使得农作物得以生长。
在秋季收获季节来临之前,向神明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确保即将到来的收获顺利、仓廪充实。仪式中常以初熟的五谷(如新稻、新黍)或时令鲜果作为祭品,称为“尝新”或“荐新”,象征将最新的收成首先敬献给神灵和祖先,表达虔诚与敬意。
二、“贴秋膘”
古人因夏季酷热食欲减退(称“苦夏”)体重常下降。立秋后天气转凉,人们以吃肉“贴膘”弥补消耗、储备能量,以便抵御即将到来的寒冬。传统的立秋这天会炖肉、烤肉、吃饺子等富含脂肪的食品,并称体重验证“长膘”。如今虽少人缺营养,但“贴秋膘”仍承载着顺应时节、祈福健康的仪式感。在四川一般会用吃火锅的方式“贴秋膘”。
成都火锅传统制作技艺(阳氏田鸭肠火锅技艺)作为一项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遗产,其历史可追溯至清末民初。这项技艺以独特的“三绝”工艺著称:一是采用传统大火蒸煮法精炼辣椒,二是遵循古法熬制秘制高汤,三是传承百年的鸭肠精制工艺。作为成都火锅文化的杰出代表,阳氏田鸭肠火锅完美融合了川味火锅的普遍特征与彭州地方饮食文化的独特性。技艺上,它既有成都火锅麻辣鲜香、口感细腻、酱香醇厚的特点,又有辣不伤胃、麻不刺喉、久吃不上火的特点。
三、“咬秋”
“咬秋”又称“啃秋”,是流行于立秋时节的民俗活动,核心在于“吃秋”,寓意迎接秋天、防病健体。主要形式有:立秋当日,人们习惯围坐分食西瓜。盛夏积聚的暑气(“秋燥”)易致疾病,啃食清凉的西瓜可消除暑热余威、预防腹泻痢疾,俗称“咬秋烂,除百病”。有些地方则讲究吃秋桃。每人吃一个完整的桃子,寓意健康长寿。
四、润燥食疗
立秋时节,气候由湿转燥,宜食滋阴润肺之物。传统食疗推崇“秋食白,润肺燥”,可多食银耳、百合、莲子等白色食材熬制的甜汤,搭配梨子、蜂蜜润喉,芝麻、核桃补益肾阴。在四川流行食用冰糖雪梨川贝羹,或食藕粉羹润肠,既顺应节气,又具养生之效,达到“燥则润之”的平衡。
五、军事备战
立秋自古为“秋狝练兵”之始,《礼记》载:“孟秋之月,天子乃命将帅,选士厉兵”。周代起,帝王率百官西郊迎秋后即校阅军队,民间“立秋会”亦演武竞技。成都武侯祠现存清代“立秋演武图”,再现蜀地士兵操练场景,体现“春耕秋战”的传统军事智慧。
立秋养生四宜四忌
一、宜润燥养肺
秋气通于肺,立秋后燥气渐盛,易伤肺阴,导致口干、咽干、鼻干、皮肤干、干咳等;
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梨、百合、银耳、莲藕、山药、荸荠、蜂蜜、杏仁、豆浆、芝麻等;
多喝温开水、淡茶(如菊花茶、罗汉果茶)或蜂蜜水。
避免过食辛辣、油炸、烧烤等燥热食物。
二、宜祛暑防湿
“秋老虎”余威尚在,暑湿未完全消退,仍需防暑降温,同时避免湿邪困脾。
继续适量吃些清热解暑的食物:绿豆汤(但不宜冰镇)、冬瓜、丝瓜、黄瓜、荷叶、薏米、赤小豆等。
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注意通风,空调温度不宜过低。
适当运动出汗排湿,但避免大汗淋漓。
三、宜早睡早起
顺应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变化。“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
尽量在晚上10点前入睡,早上6~7点起床。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养阴润燥。
四、宜适度运动
秋季是锻炼的好时节,有助于增强体质,抵御外邪。但运动量不宜过大,避免耗伤津液。
选择较为平缓、轻松的运动: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登山(避开高温时段)等。
运动时间宜在清晨或傍晚凉爽时。
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但避免喝冰水。
一、忌贪凉饮冷
立秋后虽然白天可能还很热,但早晚温差开始加大,人体阳气开始收敛。过度贪凉(如猛吹空调风扇、睡凉席、洗冷水澡、大量吃冷饮冰品)会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痛、腹泻、感冒,也易使湿邪内侵。
少喝或不喝冰镇饮料,睡觉时盖好肚子,避免直接对着风口吹。
二、忌暴饮暴食
“贴秋膘”是过去物资匮乏时为应对寒冬储存能量的习俗。现代人普遍营养过剩,且立秋时脾胃功能因夏季消耗和可能受湿困而较弱。此时大鱼大肉进补,会加重脾胃负担,引发消化不良、肥胖等问题。
饮食仍以清淡、易消化、营养均衡为主。进补宜缓,可先吃些健脾养胃的食物(如小米、南瓜、山药、莲子、芡实)打基础,待天气真正转凉、胃口恢复后再适度增加营养。
三、忌情绪波动大
悲秋情绪自古有之。秋气肃杀,易使人情绪低落、伤感。中医认为“悲伤肺”,过度悲伤会损伤肺气。
保持心情舒畅,多与亲友交流,参与愉悦身心的活动。
多晒太阳(避开烈日),接触大自然。
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
可听一些舒缓、愉悦的音乐。
四、忌剧烈运动
《黄帝内经》强调秋季养生应“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剧烈运动会大量出汗,过度消耗津液和阳气,与秋季“收敛”的养生原则相悖,也易受凉感冒。
如前所述,选择强度适中、微微出汗的运动即可,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更换湿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