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腔山歌主要分布在合江县福宝镇及周边地区,少数曲调传播到川南、黔北、渝西部分地区。高腔山歌兴于汉魏,盛于明清。适用于薅秧、插秧、薅草等劳动场合和各种庙会、庆典等文艺表演,并有完整的歌俗、歌礼、歌规。此外,高腔山歌分为长调高腔和短调高腔两类,歌词结构以七言为主,常采用比兴手法,由两句歌词为一歌段,曲调高音区反复再现,以富有地方特色的虚词衬句完成歌曲旋律的起、承、转、合,节奏舒缓从容,歌唱咬字细巧,润腔连贯,以声传情,强调“高腔”风格和“边音”“假嗓”“嘘声”技巧且保留了大量的入声字。调式多为五声徵调式与角调式,长调高腔多为单二部曲式结构,短调高腔为一部曲式结构。高腔山歌具有唱腔高亢、粗犷,感染力大,穿透性强,表现内容广的特点。
高腔山歌是认识该地区历史、社会、民风民俗的宝贵资料,也是该地区文化源流及发展的载体,生动地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活、内心世界和地域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