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言:“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千年文墨流转之间,霜降宛若一位清冷画师,以寒露为墨,笔锋轻转,便将天地点染成一片朦胧银白。
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今年霜降于10月23日如期降临。其名暗含天渐寒、霜初降的物候意象,既标志着秋季步入尾声,也预示着冬日即将启幕。它宛若秋天最后一曲清冷的挽歌,亦是冬季最诗意的序章。
霜降之形成,契合天地运行的玄妙机理。当气温骤降至零度以下,地表水汽遇冷凝结,形成六角霜花,剔透如星。《淮南子》云:“霜露冻凝者,皆由地发”,科学亦印证此乃热力与冷空气盛大交织之作。此时,黄河流域一带千里铺霜,推窗远眺,但见草木凝银、瓦楞熠耀,恍若天公撒落琼瑶碎玉。
农谚所谓“霜降见霜,米谷满仓”,正因寒霜能消杀虫害、涵养墒情,为来年春生积蓄养分。“霜降杀百草”,严霜一至,百卉凋残。譬如在四川盆地,农家每趁霜降前晴好天气,抢收红薯、秋豆等晚秋作物,并及时播种小麦、油菜等越冬品种,以免遭初霜冻害。
霜降三候
一候“豺乃祭兽”,寒霜初降,豺狼开始大肆捕猎,它们将捕获的猎物整齐陈列于巢穴之前,犹如举行一场庄严的冬祭。猛禽亦高飞低掠,衔食贮巢,为漫长寒冬积蓄生存之资,天地间一派肃穆而忙碌的贮粮图景。
二候“草木黄落”,西风渐劲,草木纷纷辞翠,披上苍黄的外衣。尤见那梧桐宽大的叶片,在风中翩跹如蝶,纷扬飞落,一层复一层,为大地铺出一条璀璨而寂静的金色甬道。每一步踏上去,仿佛都能听见秋天深沉的叹息与告别。
三候“蜇虫咸俯”,霜寒彻骨,曾经鸣唱于夏、忙碌于秋的百虫悄然无声。它们深深藏入泥土的缝隙、树根的洞穴,或潜入人类屋檐下的角落,敛息凝神,进入蛰伏的休眠状态。它们并非死去,而是在沉默中俯身向下,等待下一轮温暖春雷将其从长梦中温柔唤醒。
霜降民俗
吃柿子
“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寓意着霜降时节柿子完全成熟,皮薄肉厚,味甜霜白。民间认为此时吃柿子不仅能御寒保暖,还能补筋骨、润肺止咳,防止冬季感冒流涕。
九寨沟南坪柿饼制作技艺以当地特产的优质牛心柿为原料。其核心在于纯手工制作和自然成霜:精选柿子、手工削皮后,经露天自然晾晒,并凭老师傅的经验反复揉捏,使果肉软化均匀。最后入缸密封,在柿皮陪伴下自然糖化,析出甘甜洁白的柿霜。成品色泽橙红、软糯香甜,霜厚味醇。这门技艺不仅产出独特风味,更承载着九寨沟的地域文化和民间智慧,是自然与时间共同孕育的传统美食艺术。
吃牛羊肉
霜降节气,南北风物各异,食俗亦随地理民情而变。在北方,天寒地燥,民间素有食用羊肉、煲羊肉汤以御风寒的习俗。羊肉性温,补气滋阴,暖中祛寒,正是此时绝佳的温补之选。譬如老北京,至今延续着霜降时节围炉吃铜锅涮羊肉的民俗。
南方如两广与闽台地区,则更侧重平补润燥,此时多以牛肉入膳。客家人素有霜降进食牛肉的传统,或是以牛肉炒萝卜,清甜与醇厚相得益彰;或是加入当归、枸杞等药材细炖为牛肉药膳煲,既补充能量,又寓意祈求冬日身体强健、气血充盈。
而在天府四川,霜降时分的川人餐桌上的羊肉汤锅、牛肉火锅与跷脚牛肉,它们既承袭了“秋冬进补”的传统理念,又以“麻、辣、鲜、香”的川味祛寒除湿,在香辛沸腾之间,展现出一方风土的饮食特色,成为此时巴蜀大地一道不可或缺的温暖风景。
吃白萝卜
“秋后萝卜赛人参”,一经寒霜点化,萝卜清甜倍增,价格平易近人,营养价值却十分丰富。它富含维生素C、膳食纤维与多种微量元素,生食时清脆爽口,熟炖后温润甘甜,是百姓餐桌上质朴却极富滋养的秋冬佳品。正如世代传诵的谚语所言:“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生动点出了萝卜润燥生津、健脾消食的食疗功效,凝聚着中国饮食文化中顺应天时、以食养身的古老智慧。
赏菊饮酒
霜降养生
《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中明确提出:“九月霜降,寒气渐肃,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辛味发散,易耗阳气;酸味收敛,有助于固护津液、涵养肝血,此时可多吃山楂、葡萄、石榴等应季酸味果实。同一文献还强调起居需“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建议收敛心神,早睡以避夜寒,早起以顺应天明,保持情绪平稳,以缓深秋肃杀之气。
饮食调养方面,除了吃柿子、牛羊肉、萝卜外,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中指出:“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这里“麻”泛指芝麻、核桃、松子等富含植物油脂的种子类食物,功能滋阴生津、润肺通便,如芝麻糊、核桃粥皆为此时节佳品。
起居与防寒方面,药王孙思邈于《千金要方》中嘱托:“季月寒冷,宜密护丹田,温养阳气。”尤其要注意腹部、腰部及背部的保暖,这些部位皆人体阳气汇聚之所,不可受寒。夜晚可用温水泡脚,促进气血循环;早晨日出后再进行舒缓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以微微汗出为度,切忌大汗淋漓以致阳气外泄。
“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的谚语,体现了霜降节气在人们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以及此时调理身体、补充能量的深远意义,此时适度进补更易被身体吸收蕴藏,可为抵御严冬打下坚实基础。可适当选用平补滋阴之品,如山药、莲子、白木耳炖汤,或黄芪红枣茶等,皆有助于健脾胃、益气阴,实现“秋冬养阴”之道,静待冬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