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川江拉纤多以锣鼓指挥,涪江号子历史悠久,是承载绵阳人风土人情、生活习性的载体。宋代范成大的《吴船录》中有“三十里,至新滩。……两岸多居民,号滩子,专以盘滩为业”的句子,从其中“号滩子”一句可知,当时涪江上行船“喊歌”即为后来的涪江号子,据此可推断涪江号子起源于宋代滩师们的盘滩劳动之中。明清时期涪江地区的船工们在拉纤船时更是“纤夫号子响成一片”,清代龚维翰也有诗可证:“凌晨水映月如钩,打浆推桡客路愁。一十六只飞燕子,号声吼破蜀江秋”。
在歌词上,涪江号子大都为二二三结构的七言打油诗,其写作手法多用赋、比、兴,如“青枝绿叶如大斗,狂风一吹叶落沟。有朝落在贫道手,砍回家中把筋抽”。在衬词上,大都用语气词做衬词,如“嗨”“嘿”“哟嗬”“嗬咿”等,有领唱的“嗨~嗨”,亦有夹在唱词中的回应“咳咳”。在音乐旋律特征上,涪江号子全部都是五声调式,且宫、商、角、徵、羽全部用到其中,极为丰富。其曲式结构大多为上下两个乐句的单段体,唱腔随水流或高亢嘹亮,能激励斗志,战滩斗险;或诙谐幽默,自得其乐。结束时干脆利落,常用“咳呀咗嘞”“哦”“咳”等词。